您现在的位置:普通话学习网 > 信息资讯栏目 > 普通话测试研究 > 正文

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几点思考

来源:普通话学习网    时间:2006-06-25

摘要:在实践中,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思考有两点:一、制卷问题:第一部分读单音节字词,过于拘泥于《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》的要求,不能反映真正的普通话水平;第三部分所选文章,与其它国内外的语言水平测试相比,对大部分应试对象而言具有偶然性、偏于文科、现代的应用文章较少。二、测评标准部分:建议给每份试卷制定标准读音答案;建立等级评分标准音像模版;对测评实行计算机标准化信息管理,便于规范化管理和研究。

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规范语言文字、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成分,实施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、规范化、制度化的重要举措。自从1994年开始启动以来,普通话水平测试已从一种新生事物,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逐步,有利地推动了全社会的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。对于初步涉及普通话这一新领域的一位医学专业的教师来讲,在几年的推广普通话工作中,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产生了一些外行人看内行的特殊感受和体会,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商。

一、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制卷方面:

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制卷涉及到很多专业技术问题,单字和词语部分是根据国家规定的《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》要求制作的(以下简称大纲),国家测试中心对所选用的词语有一定的具体要求,如何通过一张试卷,将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准确的反映出来,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。普通话水平的测试,目的是“测试普通话水平”,是指导制卷工作的中心思想。何谓“普通话水平”?据国家语委专家李宇明的意见,偏向于下面的第二种解释:一种为人们掌握普通话这一系统语言的水平,包括普通话的语音系统、词汇系统、语法系统;第二种解释为普通话水平是人们运用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的水平,这不仅牵涉到对普通话语言系统的掌握,而且还牵涉到各种交际策略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普通话水平的测试,不应是文化水平的考试,也不是口才的评估,是对应试者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监测和评定。

1.关于试卷的第一部分

普通话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,是经济开放人流物流的结果,普通话的普及根源于经济的发展,经济带动了语言、语言又作用于经济。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。语言只有交际才有价值,不用于交际的语言只是交际的备用系统,没有实际的意义。但是在我们的测试卷中(以山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的《普通话培训与测试》一书中的试卷为例,以下简称“试卷”)发现,在第一部分读单音节字词中有一部分字出现的频率较高,也有一部分难字和偏字。

以交际实用的态度审视,应该如何在尽量满足大纲的要求下,根据有些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出现频率,与现实社会的需求相适应,制定音节的出现率。比如说“翁”字的出现是为了考察“W”和“eng”的发音“ueng”,但和此音节有关的音节在大纲中只有“翁”一个字,所以“翁”的出现率比其它字要高的多。这完全可以用“文”、“蒙”等考察相应的声母和韵母,而不必完全拘泥于大纲。

另外,出现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相对较少用到的偏字、难字,是否可以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代替?这样可以消除应试者读生字时的紧张状态,更公平的反应应试者普通话的水平。如用“走”可以代替“邹”,“顺”可以代替“舜”,“训”可以代替“荀”,“砍”可以代替“槛”,“他”可以代替“沓”、“撇”可以代替 “苤”、“败”可以代替“稗”,“痛”可以代替“佟”, “课”可以代替“磕”,“香”可以代替“襄”,“赞”可以代替“簪”等。试卷的难度将影响分数,但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受试者的普通话水平,只是反映了应试者某一方面的文字水平。在测试中发现,试卷第一部分和第三、第四部分的相关性相对较小,常见到有些应试者,其普通话讲得很好,单只是因为没有读好第一部分(或者只是因为未来得及查好生词),就影响了总的测试成绩。何况即使考相应的文化程度,则在朗读、说话等项目中就能反映出来。所以如何在满足大纲要求的同时,尽量采用实用的常见字,这样既反映普通话的发音,又不会因对生字词的掌握偏差而影响考试成绩。相比起来,第二部分的词语部分显得较为科学实用,而学生的错误率明显低于第一部分,其成绩于第三和第四部分也比较相关。

2.关于试卷的第三部分

在朗读部分,有些文章显得不够随机性,偶然性较大。比如在第二部分还对轻声、儿化、音变等有所限制和规定的话,则在朗读中就完全不能限制,更不用说声母和韵母的均衡了。有的文章如冰心的《笑》中的儿化音较多;茅盾的《白杨礼赞》、候修圃的《老屋》中的z、c、s和zh、ch、sh音就较多,碰到方言中发平、翘舌音困难的应试者,换一种题目则出错的几率要比读这些文章小得多。

有些文章,在现代学生的应用中出现率较低。我们朗读中的文章有近一半是鲁迅、巴金、和朱自清这些新文化运动后的优秀作家,带有那个时代的强烈的气息,甚至于还有更早一些的梁启超。但是,我们每天可见的报纸,报道及其大学生们接触最多的现代文章却相对较少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众多对象是在校大学生,除非是与中文相关的专业,对于这样偏重文科而缺少理科材料的朗读文章来讲,理科生会明显的逊色于文科生。正如即使你具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,如若拿医学专业用语来考其它专业的学生,则一定会破句连篇,洋相百出。再如山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的《普通话培训与测试》一书中的103页所举的例子“软件是什么”,对文科生来讲肯定不如其它的文学作品容易,但对理科生来讲读起来就较顺嘴。

普通话水平考试,可以借鉴国内外其它相应的语言考试的成功经验,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测试标准的统一和公正。如英语雅思(IELTS)考试,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、在职申请硕士英语水平考试等等反应语言水平的考试试卷,这些语言考试的对象是不分文理,而反映的却是相同的语言水平。比如阅读部分,则大多含有文理兼备的文章,很少像普通话水平考试这样偏颇,既然叫做普通话水平考试,就不应是汉语文学水平考试,否则多数理科学生的成绩会受影响,这样有失公平。

二、测评标准部分

由于测试是采用口试的方式,测试员的评分不易做到完全客观公正,准确无差错,受到对评分标准的理解把握上的客观存在的差异、测试员情绪高低、能力高下和语言文字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,测试中存在的评分差异是不可避免的。所以为了保证尽量的减少差异,将评分误差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,在现有的制度和规定的基础上,我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:

1.应给每份试卷制定标准读音答案,发给每个测试员并学习掌握。尽管测试员中不乏有中文专业的人才,但其它专业的也有很多,为便于规范掌握标准,在已有的评分基础上,应有标准答案。

2.应有等级评分标准模版。根据我国现有的对普通话的评分等级,应尽可能的将每个级别、每个等级制作成音像模版,以便测试员的培训和反复熟练使用,也可用于普通话测前培训。

3.测试员的工作每年固定在有限的时间,应在每次集中测试前,集中复习评分标准,剖析评分标准的重点和难点,使测试员的主观判断经过演习磨合,逐步趋向一致。

4.普通话测评应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,对报考、成绩输入、证书打印、成绩统计、查询备案等尽快实行计算机标准化信息管理,这样不仅能节省大量的人力,保证信息的完整性,提高了工作效率,使这项工作更加规范,而且还能有利于对普通话测评的科研和统计,有可能的话还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联网,确保证书的可靠性。

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新时期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举措,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,对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,每一位测试员都应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,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参考文献
1. 李宇明,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思考。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1-6页,上海教育出版社,2002.1。
2. 赵伟国、乔丽华, 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制卷系统的研究报告。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29-36页,上海教育出版社,2002.1。
3. 程明等,对50篇朗读作品语音状况的分析和思考。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55-63页,上海教育出版社,2002.1。
4. 丁迪蒙,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。上海大学出版社,2001.11。
5. 齐天大,妈妈的舌头。北京,作家出版社,1999.10。

(作者:刘健 山东临沂医学专科学校)